close

  風塵過往,多數西關大屋在歲月里凋零。榮華後的落情趣用品寞,更顯憂傷。但在羊城,並非沒有人將心血傾註於它。
  八旬老人用畢生所得繪製西關大屋圖;30歲的年輕人對祖居進行徹底修葺;商人全心維護名伶大屋的氣概。他們mSATA都是延續西關大屋生命的踐行者。
  手外接式硬碟繪西關大屋圖的老人
  梁健邦已87歲了,十幾歲時,他跟著做建築的父親從泥瓦匠做起,與建築結下一輩子的緣分ddr4 記憶體。在荔灣區房管局就職時,他曾做過各種各樣的測繪。退休後,他繪製了51頁的西關大屋結構圖,單是各種滿洲窗就繪了2頁。在這本編輯成冊、沒有任何出版社名號的結構圖扉頁,他工整地寫下“謹以此書獻給父親和當年的同事們”。
  因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,他的談吐已有些障礙。剛病愈,他把自己關於西關大屋的論文集一一找出,當年捨不得丟棄的圖版,他都保存在家。他反覆念叨“四個孩子,沒有一個搞建築。ssd固態硬碟我那麼多書,都廢了”。
  在一旁翻看手繪圖的獨子稱,自己是第一次看父親畫的圖,“以前知道他搞建築,沒太在意,沒什麼興趣。”
  延續老屋生命的孫輩
  從人民中路375號一側拐入先鋒橫巷,拱形露臺綠色外牆的5號房,在一排老房子中迅速抓住了路人的眼。滿洲窗鑲嵌著門牌,“先鋒橫5號”高懸門上。黑色大鐵門取代了老三件。這是變形後的西關大屋。
  2012年時,騎樓模型專家Sam花了十餘個月,將貼上“危房”標簽的祖屋進行了改造。
  1920年,Sam的爺爺從順德遷至廣州,購置了先鋒橫5號作為落腳點。隨後,父親與7個兄弟姐妹出生、長大、相繼成家於此,“最高峰時,這裡住過20多個人。”人多屋擠,後輩們漸次搬離舊屋,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大屋,逐年老去。
  “奶奶去世後,房子丟空了一段時間,期間出租過給人做倉庫和居住。”租住的工地工人將雜亂的電線堆在屋中。亞運整治工程後,祖屋逢雨必浸。
  從事建築設計的Sam,見一磚一瓦都有著童年印記的祖屋,陷入漏水、蟲蛀、裂縫的破敗,他決心將祖屋收回以翻新。家族會議時,這個30出頭,跟朋友們製作了9個系列、100多間騎樓模型的年輕人得到了支持。
  老房子看似結構簡單,當為房子加固地基時,那些深埋地下年歲久遠的複雜地基,卻又著實讓他吃驚。“就像北京路中間那些玻璃展示櫃里的情景一樣,不同年份的地基在地表下交錯。”Sam說。
  這間面積逾百平米的祖屋共設四層,除了外立面,內部空間基本都改變了。舊時樓梯為“之”字形,一樓為大廳二樓為夾層,三樓設置了屋裡唯一的主人間,四樓則為普通層。翻新後,Sam將樓梯安排在一個垂直平面上,“回”字形的樓梯設置,讓人從一樓拾階而上,便能沿著樓梯游覽所有樓層。屋內的天井被改造成廁所,讓這座百年曆史的祖屋第一次有了洗手間。
  這項耗費30萬元的工程,傾入了Sam無限的情感。曾經的大紅地磚,用來曬綠豆的簸箕,年過半百的老柜子,牆壁上的衣帽鉤……這些細枝末節的老物品都被一一保留。
  十個月後,Sam的父親看見這間煥然一新的祖屋非常振奮。他知道自己兒子做建築,卻從未料到第一次見到兒子的作品是在自家的祖屋。
  左鄰右舍的鄰居看見Sam修葺一新的祖屋,無不艷羡,感嘆———是時候翻新一下自己的祖屋了。戴著眼鏡、談吐靦腆的Sam說,“我覺得通過我的案例活化了這條小巷,讓更多人願意搬回來住。”
  愛惜名伶大屋的商人
  不單單建築設計背景的Sam有重振老屋的經驗,商人梁先生也盡最大可能保留了民國時期的一間大屋。
  上世紀70年代末,居住在十六甫一帶的梁先生希望覓得一處新住所,從寶華路搜尋到了長壽西,“要找到合適的不容易,青磚古老大屋實在太大或者過於老舊。”機緣巧合下,他最終買了位於荔灣區長壽路和吉新街內———名伶陸雲飛的居所。梁太太仍記得第一次見此屋的情形,“洗手間里都是水磨石,感覺好豪華。”
  如今,這間老屋依舊保存著矮腳門、木趟櫳,實心的坤甸大門。和磚木結構的房屋不同,這座房子裹著紅磚外衣,窗花等細節處透露出了幾分西洋的味道。外表老舊卻無破敗之跡,保存完整的內部空間,能瞧見不少舊時的裝潢。
  一樓大廳里的紅色巨型花罩將空間分為前後兩部分,客廳內添置了木屏風和老瓷器做裝飾,梁先生摸了摸餐廳里的酸枝椅,“這是原主人陸雲飛留下的辦公椅和餐桌。”幾幅畫裝飾著牆面,一隻十來歲的波斯貓在花瓶邊睡覺,銅色的弔扇吱吱嘎嘎,神壇註視下的老屋浸著古樸。
  “文革”時,老屋曾有劇團成員居住,一樓的房間被隔成了宿舍,而客廳則成了陸雲飛的排練場所,“劇團成員長時間在此處排練,地磚被磨損得凹凸不平,我只好重新鋪設。”梁先生花了幾個月,將原本破敗不堪的房子修葺。
  從客廳側門,沿著被磨光的木質樓梯扶手拾階而上,樓梯的轉角處是舊時的拼花瓷磚,二樓天井過道處同樣鋪設著拼花瓷磚,連接了房子的前後兩側,其中房子前側臨街的房間,由原本的兩個小隔間變成了一間大房,而後側的房間則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風格,作雜物室。
  傳統的磚木結構的西關大屋,最常見的問題是缺廁所,然而這個居所在未翻新之前,共有8個洗手間。梁先生笑言洗手間實在太多,後來改掉了其中一部分。
  上世紀90年代,因地鐵建設的需要,這間老屋和吉新街一帶的房子曾一度被劃入拆遷紅線範圍,逃過拆遷,房子在10年前引來了文保單位的註意。
  梁先生回憶,十年前,曾有街道工作人員帶著文保工作者上門徵詢意見,希望將房子列為文保單位,然而未被梁先生接受,“房子一旦列入文保單位,後期保養麻煩,例如要求翻新修整時要盡可能地修舊如舊,時代在改變,不是每樣材料都能找到和舊時一模一樣的。”
  梁先生表示,由於沒有強烈的想要掛牌被保護,之後便再也沒有人前來咨詢,“並不是不想掛牌,至少在開發商徵地建高樓時,這個牌子能夠保住房子。”
  他山之石
  香港:公營機構協助政府執行文物保育
  2001年,根據《市區重建局條例》,香港市區重建局(以下簡稱香港市建局)正式成立,取代了之前的土地發展公司,以重建發展、樓宇修複、文物保育以及舊區活化為主要工作。作為一個法定的公營機構,香港市建局擁有超過400名職工。其中最高權力架構為董事會主席和20多位董事會成員。雖然他們由特區行政長官委任,但屬公共服務性質,並不領取工資。這些成員中,有政府官員,有專家、學者,本職工作都和市區更新有關。
  香港特區政府在成立該局後,向局方分五期註資100億港幣,作為其營運資本。香港市建局每年都需做全年工作計劃,並呈交財政司司長審批,利用這筆資金展開項目工作。每年六月還需要向香港立法會報告工作,接受監督。
  為何不用政府部門做市區重建?香港市建局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,“因為政府去做這種事情,有很多限制。比如所有的支出,都要立法會批准,每件事情都會政治化。‘公營機構’的性質給了我們工作很大的彈性。不過,正是由於這個性質,賺錢了,人家會罵我們魚肉人民;賠錢了,人家又罵我們浪費公帑。”
  據初步統計,從2001-2008年約8年時間市建局共推進如皇后街、灣仔道等約41個改造項目,涉及用地面積約20公頃,全部完成後總建築面積約達130萬平方米。其中,作為市建局的首個純保育活化項目,灣仔茂羅街/巴路士街文化創意產業項目,於去年7月18日開幕。  (原標題:西關大屋的時間河幸得有心人留駐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w38iwmhm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